当前位置: 首页>党建资讯>要闻速递>西宁
绽放在民生沃土中的民族团结花
来源:西宁晚报    日期:2025-11-03    浏览量:

  丁香满城飘香,湟水河畔生机盎然,西宁博物馆里,各族群众驻足聆听历史文脉的回响;“豹街”特色街区中,特色美食的烟火气与民俗表演的欢笑声交织;社区广场上,锅庄、社火、花儿轮番上演,各族同胞手拉手、心连心,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十四五”期间,西宁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的殷殷嘱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争当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排头兵,奋力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好样板,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的答卷。

  建强基层“主心骨” 众人拾柴聚合力

  “十四五”时期,西宁市始终将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以“一把手工程”的力度扛牢政治责任,构建起上下联动、全域覆盖的工作格局,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筑牢根基。

  秉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项工作主线”的理念,西宁市健全“双组长”责任制,将相关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党建、意识形态目标责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体系。市委常委会不定期专题听取汇报、研究部署,主要领导亲自调研座谈、推动落实,分管领导领题推进,形成《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的实践与思考》等高质量调研成果,为工作开展提供科学指引。

  立足省会功能定位,西宁市聚焦新时代民族工作五大重点任务,出台《关于进一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推动“五个一”创建实践落地,“5+N”工作体系成效显著。制定试行创建测评指标,修订“十进”领域评价标准,让创建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通过典型引领、示范带动,累计打造47家国家级、省级教育基地和示范单位,216个市级示范单位及363个县区级示范点,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2个集体、2名个人获国家级表彰,榜样力量持续释放。

  凝心铸魂润心田 文化交融筑同心

  以文化人、以文润心,西宁市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深耕文化交融沃土,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群众心中深深扎根。

  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重中之重,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第一议题”和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市委常委会会议(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学习13次,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5次,层层传达落实,推动理论武装入脑入心。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党员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全过程,纳入干部培训核心课程,融入学校办学治校各环节,夯实思想根基。

  深挖优秀传统文化富矿,持续推广“八瓣莲花”“艺术三绝”等文化品牌,打造大型沉浸式旅游演艺剧目《天域天堂》,让河湟文化焕发新生。西海2261·河湟文化大集成为全省非遗展示窗口,鲁沙尔高跷等民俗演出火爆出圈,舞蹈诗剧《河湟》全国巡回展演,向外界展现西宁文化魅力。开展“三下乡”、社火巡游、国潮漫展等14大类39项2000余场活动,惠及群众510万人次,在文化活动中增进情感认同。

  将中华文化符号融入城市建设,利用西宁博物馆、文化馆等“四馆”资源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在柴达木路公园、山川小学等地建成一批“铸牢”主题馆和教育基地。在中国民族报、人民网等媒体刊发创建亮点,编印宣传报道集萃,央视纪录片《河湟三章》之“合”记录生动实践,让民族团结的正能量传遍四方。

  搭建共融新载体 各族携手促团结

  西宁市以互嵌共融为着力点,创新载体平台,让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中拉近距离、加深感情,奏响民族团结“交响曲”。

  深入实施“三项计划”和“十项行动”,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常态化规模化。依托东西部协作,开展“牵手相伴·共同绽放”主题活动,组织各族青少年赴北京、南京等地研学交友;实施“红石榴就业”行动,累计转移劳动力就业32.8万人,让各族群众在就业中互帮互助。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打造“丁香之城”“雪豹之都”城市形象,开发特色旅游路线,在景区解说词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让游客在观光中感受团结氛围。

  拓展“石榴籽讲堂”“楼院课堂”等共学载体,开展“舌尖上的民族团结”“心连心、一家亲”等联谊活动,延伸工作触角。因地制宜打造西海路“豹街”、大新街等特色街区,集中展示地方曲艺、民俗文化和特色美食,在烟火气息中促进融合。精选优秀作品和非遗项目赴北京参加民族优秀文化体验轮展,向全国展现西宁风貌。

  培育“东城·共富工坊”等交往、交流、交融品牌,构建“3+1+6+N”工作体系,以产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搭建“体育+”融合平台,推广青超联赛、雪豹杯篮球赛等赛事,设立特色美食、非遗展区,让各族群众在参与赛事中领略多元文化。打造中国高原黄金海拔康养之都,以“高原康养”促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族群众在体验高原秘境中加深情谊。

  民生福祉铺底色 同心共赴富裕路

  西宁市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把民族团结进步与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让各族群众在共同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共享成果、共赴美好。

  将80%以上财力投入民生领域,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工作深度融合。聚焦低收入群体就业难题,打造“东城·共富工坊”区域品牌,累计带动就业2505人,实现产业增收174.17万元。把就业创业作为互嵌发展的有效抓手,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6.8万人次,“夏都月嫂”“蓝师傅社区便民服务”入选全国家政劳务品牌典型案例,“江源巧姑”大通护工团体标准填补全国行业空白。

  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7.2万老年人提供“管家式”养老服务。实施教育提质项目,2024年建成投用18所学校,新增6500个学位,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普通高中特色化办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县域“医共体”全覆盖,成功入选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级示范城市。开展旅游服务保障提升专项整治,游客数量、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7.9%、25%,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紧扣“五个中心城市”建设和产业“四地”发展定位,培育绿色算力等新质生产力,形成光伏、锂电、特色化工和合金新材料“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全球海拔最高、单体规模最大的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基地全面投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让各族群众在现代化建设中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创新推出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机制,通过12345政务服务渠道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8万余件,推动服务从“政府派单”向“群众点单”转变,获国务院通报表扬。(记者 徐顺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