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党建资讯>要闻速递>西宁
西宁市湟中区设施农业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来源:西宁晚报    日期:2025-10-13    浏览量:

  深秋时节,鲁沙尔镇朱家庄村红菜薹种植基地里,80名采摘工抢抓农时采收。“800亩(1亩≈0.0667公顷)红菜薹靠水肥一体化技术,亩产超3000斤,每斤售价4元多。”合作社负责人钟光言难掩喜悦。依托冷凉气候,这里的红菜薹远销深港,成为湟中区设施农业提质增效的缩影。

  “‘十四五’以来,我们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推动设施农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湟中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马海燕表示。截至2024年底,全区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2860公顷,较2020年翻倍;蔬菜产量突破30.36万吨,占全省近五分之一;培育市级农业科技园区38家,占全市66%,交出科技、产业、富民融合的答卷。

  智慧赋能是转型关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智慧农业管控平台实时滚动产业动态、田间数据,接入全国农产品价格数据,为种植销售提供决策依据。拦隆口镇班仲营村无人化智慧农场,传感器24小时监测,降本20%、增收30%;多巴镇玉拉村大棚里,草莓脱毒育苗等技术广泛应用,年产600万株苗远销12省区。目前,全区露地蔬菜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4200亩,设施精细蔬菜领域覆盖率达100%。

  产业升级红利惠及农户。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530家新型经营主体构建“三股金”收益机制。玉拉村年发土地流转费264万元,带动375人就业,薪资累计1575万元;班仲营村2023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630元;李家山镇食用菌园年产2600吨,占青海市场17%。

  2025年,湟中区持续推进产业园建设。卡约初禾公司玻璃温室内,2000平方米自动化育苗设备投用,2人日育苗20万株;5栋高标准大棚靠物联网控温,保障冬季生产。依托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平台,湟中区与省农科院深度合作,109个新品种扎根,47个高原适配品种推广,良种覆盖率98%,耕种收机械化率77.9%。

  “我们将聚焦现代设施农业,完善智慧平台,打造‘湟中冷凉蔬菜’品牌。”马海燕说。从红菜薹的丰收,到无人农场的科技赋能,湟中区设施农业的转型,正是乡村振兴在高原的生动实践。(记者 王琼 通讯员 俞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