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西宁两地奏响东西部教育“协奏曲”
来源:西宁市委组织部 日期:2023-05-17 浏览量:
千余年前,丝绸之路青海道就将西宁与南京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民间关于南京珠玑巷的传说也叙述着两地的不解之缘,一个联藏络疆的高原古城,一个通江达海的六朝古都,有着绵延千年的深厚情谊。2018年,西宁与南京再次携手,共同谱写东西部协作新画卷,奏响了两地教育协作的“协奏曲”。
开展组团式帮扶
“为者常成,行者长至。路虽远,行者定达;事虽难,做则必成。”在青藏铁路花园学校的阶梯教室中,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徐树忠与全体教职工共勉。
2022年,两地按照“西宁所需、南京所能”原则,进一步探索创新帮扶方式,开展“组团式”帮扶。在西宁市委组织部的大力协调和南京市委组织部的精心组织下,徐树忠夫妇、储广林3人踏上西行的列车,赴夏都西宁开展教育帮扶。
人到中年的他们克服缺氧的环境,为推动西宁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徐树忠牵头制定《青藏铁路花园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及规划实施方案,提炼出了学校的核心理念,争取了60万元帮扶资金用于建设青藏铁路精神展示馆,申报省级教学课题《青藏铁路精神引领下学校融合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他们坚持教研先导,组织“十四五”校本小微课题论证会8场,组建“青年教师读书会”,安排青年教师“结对子”,4个项目获得市级以上立项,52位教师在教学竞技比赛中获奖。同时,成立了“南京市初中语文徐树忠名师工作室西宁市分站”,邀请南京教学专家、教师线上举办讲座等活动10场,惠及校内外教师1600余人次。
他们是“组团式”引才的缩影。2018年以来,两地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持续推进人才“双向奔赴”,打破区位壁垒,互通互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215名来自南京的学校干部、教师把夏都西宁当做“第二故乡”,在这片热土上深耕基础教育,建立了3个名师工作室和陶老师工作站西宁分站,301名我市学校干部、教师赴南京挂职交流、体悟实训,积极交流教研方式、认真学习先进做法,推动两地教育人才广泛交流、深入交往、全面交融。
实施补短板项目
3月3日,2023年第1期西宁市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班在湟中区开班,着眼“培训一人、带动全家、发展一片”的目标,36名残疾人免费参加了为期3天的培训。
“这次培训实用性强,提高了大家的养殖技术,增强了我们残疾人的创业信心。”参加培训的残疾人代表高兴地说。
残疾人培训作为职业教育及乡村教育的薄弱环节,南京、西宁两地依托职业教育平台,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700万元,在湟中职业技术学校1825平米的创业实训楼二层,整体打造集残疾人技能培训、实习实训、就业创业、辅助性就业等功能于一体的残疾人培训实训中心,目前中心已初具雏形,计划今年完工,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残疾人就业创业培训水平,改善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
在协作过程中,南京市针对我市两县一区乡村教育覆盖面广、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先后争取落实2173万元帮扶资金,实施了系列学前教育及义务教育补短板项目,新建、扩建和改造学校13所,惠及学生1.2万人,持续夯实乡村教育硬件基础,用“硬”实力点燃乡村教师教学热情、点亮农村教育希望。
深化职教协同发展
2021年12月30日,第五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闭幕,来自青海的34号团队斩获三等奖。
自两市建立协作关系以来,南京“周乐山名师工作室”在世纪职业技术学校挂牌成立,“许伟红名师工作室”“刘俊物流名师工作室”“施向军物联网名师工作室”先后与湟中职教中心专业带头人牵手结对,两地职业院校不断深化协作,在两地教师的辛勤培养和学子的共同努力下,打造了《车载安全宝——一款经过科技赋能的旅游产品》,荣获第五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填补了青海省在此项比赛获奖的空白。
依托南京优秀职教资源,在牵手结对名师工作室的指导下,湟中职教中心成功申报物流服务与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两个“1+X”证书试点,证书过关率分别达到82%和97%,学生的竞争力和就业率得到显著提升。
西宁、南京两地在职教协同中不断探索,突出资源共享、强化帮带引领,职业院校互相纳入职教集团,实现了两地中高职学生贯通培养、联合培养,打造了“南京西宁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论坛”品牌,我市中职学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斩获2个二等奖和7个三等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2年7月,在南京城墙博物馆。“南京明城墙比电视上看到的还要高大雄伟,既具浓厚的历史沧桑感又饱含生活气息。”来自大通县四年级的藏族学生麻仪欣激动地说。
在中国科举博物馆,麻仪欣感慨到:“古代人考取功名利禄真是比我们现在求学辛苦多了,我一定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学习环境,加倍努力争取考上名牌大学,改变家乡的命运。”
这是由10名来自大通县的小学生与10名来自南京市雨花台区的优秀学生代表共同参与的“因为南京·相伴成长”公益研学营苏青民族融合专场活动,旨在通过南京与西宁学生“一对一”结对携手,围绕“德、智、体、美、劳”五个课题开展研学,引导小学生品味传统文化、珍惜学习环境,争做品学兼优的五好少年。
自协作开展以来,共有181名来自西宁的乡村学生赴南京研学体验,南京“栖霞奖学金”“同心圆双宁助学基金”“家庭经济困难助学金”扶助西宁学生1600名。累计组织开展心理健康与家庭教师高端研修、教科研人才能力提升等培训20余项,教学教研交流活动300余场,800余名西宁教育工作者赴南京研修,53所西宁学校与43所南京学校结对联姻、合作共建,形成了城乡同步课堂、教师同步研修、名师同步培养、资源同步共享的“四同步”教育协作模式。
两地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平台,坚持“西宁所需、南京所能”原则,聚焦聚力师资共建、校际结对、学生交流,通过多种“沉浸式”“体验式”活动,帮助师生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着力把南京的优秀师资、教育资源“请进来”,让西宁的骨干教师、乡村学生“走出去”,推动两地教育共建共育走深走实,在苏青协作的乐章中奏响“宁宁合作”的教育“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