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办好民生实事 扎实推进主题教育 9649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来源:西宁晚报 日期:2023-12-15 浏览量:
建立“一人一档”,通过“政策找人”围绕援助对象不同需求精准施策帮扶就业;
加强与省外周边城市对接,加大岗位信息发布力度,实现岗位信息跨省共享;
实行全程实名信息动态管理,规范公益岗位管理,发挥兜底保障作用。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市就业部门高度重视主题教育的推进落实,围绕中心工作,聚焦当前促就业工作重点难点发力,积极搭建援助服务暖心桥,构建“政策扶持+援助服务+公岗安置+权益维护”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援助体系,打造“一人一档全程跟踪链条式”就业模式,精准帮扶各类困难群体稳岗就业,截至目前,全市9649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一人一档链条式服务促就业
甘丽萍从事餐饮行业多年,今年是她创业以来最为艰辛的一年,社区就业专干得知她的情况后,对她建立“一人一档”,靶向施策,每月定期走访了解她在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一作好记录。同时,鼓励她参加创业培训,为她申请创业补贴、小额贷款……如今甘丽萍的饭馆生意日渐火爆。“最近每到饭点就座无虚席,我们夫妻俩忙不过来,又请了两名服务员,还增加了一些新菜,就业创业政策越来越好,百姓的‘饭碗’越端越牢,我们创业的底气也更足了!”甘丽萍说。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全市就业部门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充分发挥社区(村)就业联络员作用,通过实地走访、电话了解、微信联系等方式开展调查摸底,对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建立‘一人一档’,通过‘政策找人’‘线上+线下’的方式,共享部门信息资源,主动筛选查找符合条件的服务对象推送服务信息,围绕援助对象不同需求精准施策。”市就业局局长陈信国告诉记者,对就业意愿不足的,通过加强政策宣讲,提供个性化职业指导服务,帮助其增强就业信心;对有就业意愿但技能不足的,组织其参加技能培训提供“一对一”精准援助服务。“我们及时掌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失业变动情况,构建及时发现、优先服务、分类帮扶、动态管理闭环工作机制,力争对就业困难人员发现一人、认定一人、帮扶一人。”陈信国说。
对接省外城市拓宽就业渠道
46岁的赵有菊通过市人社局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西安专场招聘信息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在西安生活的母亲一直是我心里最大的牵挂,我准备辞去西宁的工作去西安照顾她老人家,可是又担心年纪大了,去了西安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没想到现在的就业服务这么到位,对我们就业困难群体给予了莫大的帮助!”赵有菊说。
“针对重点企业及用工需求量大的企业,我们量身定制打造专场招聘会,依托各类网络直播平台为企业举办直播带岗活动,对符合条件的单位及个人落实就业援助各项补贴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吸纳更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鼓励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同时,邀请南京、西安、银川以及西宁市重点企业联合市民政局、市残联、市妇联等多家单位开展专项招聘活动,积极引导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市就业局工作人员介绍,我市充分发挥“陕甘宁青中心城市人力资源交流协作联盟”作用,积极对接西安、兰州、银川等地区,收集符合我市劳动者就业的650家企业近1.36万个岗位,实现信息共享,进一步拓宽具有“双向循环”的就业渠道,多措并举全力推进“家门口就业服务圈”。
用好公益性岗位做好兜底保障
30岁的袁也非与智力残疾三级的母亲一起生活,由于母亲需要照顾,袁也非的就业成了大难题。马坊街道西杏园社区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认定其符合公益性岗位上岗标准,并为其提供城北区残疾人联合会的工作机会。“就业帮扶政策解决了我的生活困境,让我对事业重拾信心,因为家庭原因,我对残疾群体感同身受,我要把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关怀落到实处,积极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袁也非说。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市进一步加大对公益性岗位政策的宣传和招聘力度,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就业的,按规定通过公益性岗位进行安置,新增公益性岗位人员269人。“我们组织各县区开展好新增公益性岗位人员岗前培训工作,进一步熟悉业务,提升基本技能,履行职责,依托‘金保工程’信息系统对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申请、上岗、离岗、补贴金额数、续签等内容实行全程实名信息动态管理,落实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岗位要求、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劳动保护、福利待遇、社会保险等政策,依法维护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的各项合法权益。”市就业局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全市新增公益性岗位人员岗前培训320人,目前公益性岗位在岗人员2025人。(记者 刘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