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主题教育 切实解决群众难题丨市民点赞:这些交通运输领域民生实事办得好

来源:西宁晚报    日期:2023-11-08    浏览量:

  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路网结构,改造完成农村公路危旧桥梁;

  对全市18条公交线路完成新开优化调整;

  增设白昼化免费停车泊位,新改建公共临时停车泊位3000余个。

  ……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市交通运输局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结合今年重点民生实事工程任务,坚持高标准起步、高质量推进,以主题教育成效推动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完善农村公路路网结构,群众获得感满满

  “牙麻岔桥建成于1990年,这座桥不仅承担着我们村128户村民的出行,也是附近4个村农产品流通的重要通道,如果没有这座桥我们出行要多绕近30公里路程。”湟源县大华镇牙麻岔村支部书记张先玉告诉记者,年久失修的老桥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今年10月市交通运输局完成了该桥梁的拆除重建,不仅改善了周边的交通运输条件,还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给沿线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

  市交通运输局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交通辐射带动作用,持续有效推进“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路网结构,完成改造农村公路危旧桥梁4座;完成安全生命防护工程64.89公里,其中包含村道内的护栏、防撞垫(桶)、减速路面、防滑路面、凸面镜以及标志标牌等发挥防护及警示作用的道路安全设施,有效提升了道路运输安全保障能力。

  优化调整公交线路,群众出行更便利

  “701路和702路两条城乡公交线路的开通,为西宁市和湟源县群众提供了舒适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但线路进入西宁市区后路线比较集中,学校、医院、商圈等区域覆盖面小,换乘时不太方便,现在经过优化调整后几乎做到了‘零距离换乘’,很大程度方便了大家出行。”市民李女士家住西宁,每天都要往返湟源县上班,两条城乡公交线路的优化调整很大程度提升了她的出行体验,让她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市交通运输局坚持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下足功夫,从“纸上学”到“事上见”,把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结合起来,在开展主题教育过程中,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截至目前,已完成18条公交线路新开优化调整,为西宁火车站至新发地农副产品市场开通定制城际公交专线;完成了21路、26路、46路、48路、66路、83路、51路、52路、53路、701路、702路、9路、14路、25路、30路、302路公交线路的优化调整;开通了城南、东川、海湖、城北4个片区巡游网约公交试运行线路,有效缓解了因公交线路重复率过高造成的道路拥堵,群众出行体验不断增强。

  新增公共临时停车泊位,有效缓解停车难

  “我们这个片区的小区多为老旧小区,停车位少,夜间停车难,晚上下班回家经常找不到停车位,为了解决我们的实际困难,相关部门在附近的背街小巷设立了免费夜间停车位,真正解决了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家住城西区二运小区的市民赵先生说。记者从市交通运输局了解到,针对老旧小区居民夜间停车难问题,市交通运输局会同交警、城管等部门,在老旧小区周边选择具备条件的支路、背街小巷,设置新华巷、西山二巷等白昼化免费停车泊位(晚8:00至次日7:30),在不影响道路安全和畅通的情况下,解决居民夜间停车难题。

  为将主题教育成效转化为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市交通运输局紧盯“出行堵”“停车难”问题,新增柴达木路市政小区、盛昌路、夏都大街南侧、新城大道北段等40处公共临时停车场3000余个泊位,有效增加了公共临时停车资源供给,构建了有序的停车环境,对缓解我市“停车难”、改善交通拥堵、提升市民出行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