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牢责任 真抓实干 奋力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上走在前作表率 ——我市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综述

来源:西宁晚报    日期:2024-02-07    浏览量:

  这是一次坚定理想、锤炼党性的精神大洗礼,淬炼了党员干部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

  这是一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宗旨大实践,交出了广大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答卷。

  这是一次自我提升、推动发展的实践大检验,凝聚了全市上下真抓实干的澎湃力量。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全市上下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在中央第14巡回指导组和省委第一巡回督导组的有力指导下,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把“五个更加注重”“三个实实在在”贯穿于主题教育全过程各方面,全面践行“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要求,从提前预热、动员部署、全面铺开层层深入,精心组织、高位推进,以走在前作表率的高度自觉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不断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凝聚起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上走在前作表率的磅礴力量。

  扛牢责任 以上率下——

  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

  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

  市委坚持把开展主题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作为落实管党治党重大责任的现实检验和有力抓手,坚决扛牢主体责任,把“严紧细实”工作作风贯穿主题教育始终,推动主题教育层层深入、取得实效。

  高起点预热起步。全省第一批主题教育启动部署后,市委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方式,在全市部署开展“走在前、作表率”讨论活动,组织全市党员干部开展集中学习1.6万余次、专题研讨9093次,开展“微调研”3161次、办理民生实事7657件,解决突出问题6335个,以“学在前、改在前、干在前”为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升温预热”。主题教育启动后,常态化开展“走在前、作表率”讨论活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实际确定主题,先后开展了438次专题研讨。

  高站位谋划部署。在省委部署第二批主题教育后,市委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立即召开主题教育工作会议进行系统部署,全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在市委部署3日内全覆盖启动主题教育。市委主要领导亲自把关、亲自部署,围绕解决制约西宁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在承接省委4项实践载体、9项专项整治的基础上,牵头谋划了“服务和引领产业‘四地’建设”实践载体、“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全市主题教育的载体更加丰富,目标更加聚焦,措施更加完善。

  高标准组织推动。组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切实抓好统筹调度工作。市委主要领导主持召开4次领导小组会议,专题听取工作进展,研究部署重点工作。市委主题教育办先后召开2次工作推进会和10次专题调度会,有效防止了“上下一般粗”。

  高质量督促落实。市委主题教育办组成工作组分片下沉包干,分层次、分领域对全市102家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和4900余个基层党组织全覆盖开展督导。同时,在市级层面确定各领域9个主题教育示范点,组织70名具体“操盘手”和工作薄弱的基层党组织书记开展观摩交流,通过现场学、对照查,取长补短、改进工作。

  ……

  高标准谋划、高质量推进、高效率落实,一项项严明高效的制度举措,一次次以上率下的有力行动,一个个抓好落实的具体举措,在市委周密部署和有力推动下,我市主题教育扎实开展、有力推进,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效果显著。

  真学真信真用——

  推动理论学习入脑入心

  开局之年、深秋时节,一场理论大学习、思想大武装在西宁市迅速展开、掀起热潮。

  我市坚持把“学思想”作为首位任务贯穿始终,突出“干什么就重点学什么,缺什么就重点补什么”,一体推进全面学、专题学、重点学,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在深化上聚力用劲——

  市委带头以“学”入题,高规格举办读书班,102家地区和单位坚持人员、时间“双集中”全部举办读书班,实现了上下联动、同标同质。

  建立“交流研讨+重点发言+现场点评”的“关键少数”学习机制,持续深化理论学习。市县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聚焦“8+X”学习内容,采取“《专题摘编》18个主题+《习近平著作选读》105个篇章对应学习”“必读书目和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穿插学习”的方式,通过党委(党组)会议、中心组学习会等集中研学1572次。

  在内化上聚力用劲——

  市委常委会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开展集中学习26次、专题研讨8次、专题辅导6次,在每次市委常委会会议上,安排相关领域分管市领导和职能单位负责同志围绕学思践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交流发言,进一步深化了理论学习成效。

  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想一想我是哪种类型干部”思想大讨论,党员干部在谈真体会、讲真问题的过程中,有效提升了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在转化上聚力用劲——

  市县领导班子将“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的导向贯穿始终,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等主题,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扎实开展专题研讨824次,深入交流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案例和体会。

  全市551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聚焦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的收获体会,深入基层联系点、分管领域部门等基层单位讲授专题党课608次。

  一些长期困扰的思维堵点想通了、想透了,不少知识的盲点补全了、补足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了,零散认识系统化、粗浅认识深刻化了;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增强了……通过持续深入的理论学习,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政治忠诚,汇聚起推动西宁走在前作表率的强大精神力量。

  深入深思深研——

  以调研开路破局

  如何进一步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让其在推进走在前作表率中焕发新光彩?

  我市坚持以问题导向引领调研方向,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树立起以调研开路、以调研破局的工作导向。

  市委主要领导聚焦“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持续深化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选题,深入典型性、代表性较强的街道社区、乡镇农村、学校企业等17个基层一线单位开展解剖式调研。

  “关键少数”领头示范,带动“绝大多数”紧步跟随,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叩家门、手握手,听群众讲述家长里短和把日子过得更加红火的实际诉求;面对面、手拉手,与基层工作的同志话辛苦、说难点、问意见,来自一线的声音转化为了调研成果中的点点滴滴。

  校准靶向定课题——

  围绕巩固深化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工作成果,对照主题教育12个方面调研内容,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围绕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省委工作要求和“五个中心城市”建设,按照“基层点题、群众出题、主动破题”的思路,从前期确定的588个调研课题中确定204个重点调研课题集中攻坚。

  建立党委(党组)会集中议、党委(党组)书记初审、市委主题教育办复审、省委第一巡回督导组终审的“一议三审”机制,有效确保了调研课题重点领域不踩空、重点行业不放空、重点单位不落空。

  聚焦正反抓解剖——

  市级层面结合实际及时确定正面典型案例和反面典型案例开展解剖式调研。全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围绕有代表性的经验做法和有较大影响的问题,确定192个正反面典型案例,组建专门课题组进行复盘剖析、“解剖麻雀”367次,切实发挥了典型案例的正面引领和反面警示作用。

  转化成果破难题——

  建立“调查研究、研讨交流、成果转化”闭环工作链条,全市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一线听民意、察实情、解难题,带动市县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1075次,采取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收集基层意见,梳理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问题“症结”815个,现场解决问题218个。举办13场调研成果交流会,集思广益分析确定针对性、实效性较强的对策举措933条,720项成果已完成转化。

  主题教育中,我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推动解决一批热点难点堵点问题,切实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发展所需、群众满意的实践效果。

  聚力攻坚克难——

  以“啃硬骨头”实现“事要解决”

  如何自觉把开展好这次主题教育作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大要求、推动各项工作走在前作表率的重要契机?这一思考贯穿西宁市开展主题教育始终。

  在市委的强力推动下,我市聚焦产业“四地”建设,谋划提出打造“一个创新基地、三个中心城市” 的工作思路,建立市委“每月一地”制度,聚焦每一地形成“工作方案+具体行动方案+任务清单+重点工作”的工作体系,市委常委会以“每月一地”为主题,专项研究“四地”建设阶段性工作,下大力气解决当前“四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堵点难点问题,形成了主要负责人“亲自抓、抓关键”,牵头部门“抓统筹、总协调”,责任部门“主动干、抓落实”的联动工作推进机制,产业“四地”中心城市全面推进、重点突破。

  同时,我市坚持把“扛牢责任、真抓实干”作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政治检验、实践检验,以“事要解决”为目标,坚持“啃硬骨头”与先易后难相结合,统筹推动“补短板、解难题、守底线”。

  以抢抓机遇促发展“1+9”系列行动为抓手,引进落地总投资400亿元的光伏制造垂直一体化项目和17个强链补链延链重大项目,建成投用明远学校、急救创伤诊疗中心等一批民生项目,城市更新、交通拥堵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便民服务等重点领域专项行动得到深入实施推进。

  2023年,西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6%,对全省的贡献率达6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9%,对全省贡献率达278.3%;招商引资完成省外到位资金230亿元,为历年最高;开发区排名大幅度提升,较2022年前进21位;高技术产业同比增长48.4%,单晶硅、多晶硅、碳纤维产量分别增长1.3倍、1.9倍、1.2倍,西宁跻身2023年中国动力电池产能十强城市,走在前作表率迈出坚实步伐、取得实质进展,为全省发展作出了西宁贡献。

  聚焦网络安全风险、利益诉求群体稳控、校园安全管理、冬季防火、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深入排查整治各类安全隐患,抓紧抓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切实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摸排梳理75个“老大难”问题,由市级领导挂帅,215名党员干部组成“攻坚组”,在主题教育期间集中攻坚解决20个突出问题,推动51个问题取得实质性进展。

  提升群众“三感”——

  以“精准服务”回应“群众诉求”

  主题教育开展得好不好,最终看效果,只有群众有感和满意,主题教育才会不偏不虚不空,才能取得扎实成效。

  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教育引导各级党委(党组)和党员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都自觉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设身处地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主题教育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实得到了明显提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立鲜明的基层导向,创新推行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机制,建立“多口归一”诉求接收渠道,实行“一派到位”精准派单模式,明确“一盯到底”诉求办理责任,构建“动真碰硬”督查督办格局,建立“一比三率”(万人诉求比、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考评点评体系,强化“数据分析”做细预警预报。从此,“群众一个诉求”串起不同部门资源,相关单位向基层报到、向一线报到,到群众家门口现场办公、集体商议,党员干部职工用心用情用力,一件接着一件办,激活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截至目前,及时办结群众诉求10.82万件,办结率97.72%,满意率99.59%。

  大力实施并办结“农村供水保障工程”“优化调整公交线路”“新改建公共临时停车泊位”等30项市级民生项目,指导各地各部门梳理民生实事清单485项,成功解决就业、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突出问题469项。

  持续深化“党员入格 一网兜底”服务机制和“积分制”考评体系,全市3.03万名在职党员常态化到居住地社区报到服务,通过“点单帮办”解决群众“微心愿”2.46万个。

  实施“访民问暖”专项行动,扎实做好设施设备检修、安全运行维护、应急处置管理等工作,全力确保供热正常运行,事关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根本性工作持续抓实抓牢。

  夯实基层基础——

  以“解决难题”牵引“基层治理”

  抓基层、打基础是一切工作的根本。

  我市坚持将开展主题教育同加强基层党建有机融合,把着力点和落脚点放在有效发挥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上,统筹兼顾、一体推进。

  聚焦“真解决困扰基层的难题”,部署开展夯实农村、社区基层基础专题调研,梳理9个方面37项具体问题,分领域召开社区、农村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专题会,建立市委“每月一题”专题会议制度,召开5次会议研究12项议题,研究解决夯实社区基础工作保障、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差异化分配、优化服务平台、关心关爱基层干部等8项问题,有力推动解决真困扰基层的难题。市委带头从机制上挖根源、从制度上找原因,紧扣薄弱点、堵塞点、风险点,健全完善理论学习、高质量发展、联系服务群众、党的建设等一系列制度机制,带动全市上下及时把调研、实践成果转化为制度成果、长效机制,通过“废、改、立”完善制度机制310余项。

  组织开展加强基层党建工作“1+14”行动,细化分解59项具体任务,推行专项行动任务落实“月调度”和“百分制推进”工作法,推动基层党建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开展“组团式下沉服务”试点工作,组织公安、城管、司法、市场监管、律师等单位行业121名党员组成31支服务队,及时解决单靠社区自身无法解决的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党的执政根基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

  领悟思想伟力,奋楫再启新程。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全面践行“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要求,扛牢责任、真抓实干,以进的态度、干的力度、实的举措为西宁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上走在前作表率作出更大贡献。(记者 施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