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大通县“四促四优”模式开启“双基联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新局面
来源:西宁市委组织部 日期:2021-07-15 浏览量:
说起“双基联动”工作开展五年多来的感受,大通县城关镇林家台村党支部书记马志龙说,现在只要被评为信用户,农户不用提供任何担保抵押,就能获得10万元到30万元不等的贷款,解决了农户生产发展所需资金的大难题。
自2015年以来,在省委组织部“双向挂职、双签协议、双办业务、双评信用、双控风险”为主要内容的“双基联动”模式基础上,大通县坚守服务“三农”定位,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脱贫攻坚的质效和水平,形成了大通县“党建+双基联动”的一张亮丽新名片。今年,县委组织部创新开启“双基联动”促乡村振兴“四促四优”新模式,组织开展“党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活动,签订《党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政银合作协议》,开拓金融机构与农村党组织深度合作的贷款新局面。
金融助产“力促”支农资金“优先增加”。全县289个党组织书记挂职乡镇农商银行副行长,将自身政治信誉与财政扶贫担保资金的经济信誉有机结合起来,主动发挥信息员、调查员、管理员、监督员的“四员职责”作用,为支农资金信贷提供政治信誉保障。县农商银行积极对接全县农村产业重点项目,增加村集体经济信贷支持,全力保障农村电商、冷藏保鲜、物流配送等乡村新型服务业发展。到2020年末,全县累计发放“双基联动”合作贷款14.4万笔128.91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48%,“双基联动”合作贷款用信率和覆盖面均有明显提升,大通县景阳镇寺沟电商、城关镇鸿鑫市场等新一批村集体小微产业逐步兴起。
金融增收“稳促”农村生态“优质改善”。县委组织部、县农商银行以实际行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鼓励涉农产业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将“信用户覆盖面,授信使用率,不良贷款率,致富带动产业”四个维度作为“金融生态自治村”创信的必备条件,努力实现“双基联动+绿色金融”模式的新突破。“金融生态自治村”创信实行阶段性动态考核调整,目前共创建“金融生态自治村”38个,累计发放“福农贷”3.68亿元,“金融生态自治”已成为全县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特色模式。
金融惠农“紧促”信贷服务“优化提升”。县农商银行将涉农企业和农户贷款利率控制在合理区间内,减轻涉农主体负担,建立“党组织+政府+银行+担保+保险+N”的多渠道联合机制,有效减少合作单位多,流程繁琐等问题。逐步增加惠农金融服务渠道铺设,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全县农商银行辖区内34家物理网点、418个惠农金融服务点的全面升级改造,大力推动线上支付业务、移动支付等新型支付业务普及。同时新增惠农金融服务点(站)129个,营业网点新增全功能自助柜员机 18个,搭建移动营销设备52台,稳步实现了多角度、广覆盖畅通金融活水渠道的目标。
金融增信“督促”普惠金融“优势出新”。不断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微企业等的信用评级机制,县农商银行协调联合县农经站、工商管理等部门参与信用评级,以政府监督为抓手筑牢县域融资信用基础,着力夯实“文明信用体系建设”。目前全县20个乡镇已全部创建为“文明信用乡镇”,277个村被创建为“文明信用村”,5.9万户农户被评定为“文明信用户”,先后完成“市级信用县”“省级信用县”创建工作,累计向信用户授信45.8亿元,信用户贷款不良率0.07%。“双基联动+文明信用工程”的推进不仅让广大农户享受到了普惠金融的实惠,还让一批基层党员干部成为农户发家致富的“贴心人”。
现如今,党建引航下的“双基联动”让金融有序的融入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当中,为更好的把“金融活水”引渠灌溉到农牧户的田间地头、鸡舍牛圈提供了更多可行路径。县委组织部也在持续推进“双基联动”合作贷款模式稳步运行的同时,不断创新“双基联动+N”新模式,赋予“双基联动”新动能,通过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与基层农商银行的信息沟通力度和精度,促成国家各项惠农、惠民、惠企政策的落地见效,为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接续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