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体点赞西宁市脱贫攻坚成果
来源:西宁晚报 日期:2020-08-27 浏览量:
“立下愚公志,啃下硬骨头。”8月17日至18日,通过连续的深入采访,由人民日报、新华社、求是杂志、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科技日报、中新社、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农民日报等12家中央媒体的28名记者组成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题采访报道团对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竖起了大拇指:“西宁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
近年来,我市瞄准“两不愁、三保障”减贫标准,全面实现330个贫困村退出、净脱贫64337人,湟中、大通、湟源3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绝对贫困“清零”。
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扶贫干部,用心、用情、用智慧和胆量,为贫困群众撑起了告别昨天奔小康的希望。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8月,是西宁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大通县边麻沟村漫山遍野都是绿,河滩、草地、木屋,还有层层叠叠、沁人心脾的花海,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
边麻沟村本属于窎沟乡,是沟里最深最远的一个村子。“窎”字意为“深远,遥远”,也足见这里的偏远。由于交通不便,边麻沟村长期以来发展缓慢,老百姓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对于村里的情况,2014年,当选边麻沟村党支部书记的李培东最熟悉不过。他告诉记者,边麻沟村的耕地基本都是坡地,以前好的年景还够自家吃,要是老天爷不照顾,就只能挨饿了。
李培东说:“2016年12月,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确定了发展方向,就是要再造绿水青山让生态生金。”
经过村“两委”班子认真谋划,征求全体村民的意见之后,最终确定利用村里荒山荒坡,开发乡村观光旅游。主要任务就是打造乡村花海,并引导和鼓励村民发展农家乐、乡村民宿、农家种植养殖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努力走出一条依托生态文明建设助农增收的路子。
有思路就一定有出路。
终于,边麻沟村的山里、沟里变成了花的海洋。仿佛就在一夜间,这里变成了全省走红的乡村观光旅游景点。让边麻沟村人没有想到的是,当年,景区游客就达30多万人次,景点门票收入突破100万元,带动村里其他收入400多万元。边麻沟村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在外打工,不如在村里搞旅游
沿着老爷山脚下一直往朔北藏族乡走,一条宽阔平整的水泥马路直通东至沟村,路的东边是一栋栋错落有致的二层小木屋,木屋顶上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
“在外打工,不如在村里搞旅游。”谈起家乡几年来的变化,已经成功脱贫的赵文科兴奋地说道:“在家门口做生意,不仅收入翻了番,还能照顾家人,这都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也离不开帮扶干部的‘金点子’。”
东至沟虽地处脑山,但这个地方四季的景色如仙境般。凡是来这里旅游的人,都被当地清新的空气、朴实的民风、壮美的山林、干净的村落所吸引。根据特有的地形和天然林资源,这两年,该村以“避暑仙境·徒步圣地”为主题,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通过旅游项目的打造,推动农产品、养殖、民俗艺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东至沟村的经济发展,从而达到从前期的“输血”到后期造血功能的目标。
在村“两委”的帮助下,2015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赵文科,如今不仅自己脱了贫,他的“屯田合作社”承包本村耕地100余亩,种植了当归、蔬菜、油菜、小麦等作物,雇佣劳动力500余人(次),带动效果突出,夫妻二人综合创收10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