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共融各族群众乐享美好生活
来源:西宁晚报 日期:2020-06-02 浏览量:
“在我们院子里,邻里们不分民族互相帮助就像亲戚,一家做饭百家香,一家有难大家帮。”在北园巷37号院里,各族居民自发结对认亲,每天学习、工作、生活都在一起,居民谢海英这样说。
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基本方针,探索整体推进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思路新方法,当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试验田”,将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融入社区发展、文化建设中。
走进西宁市的大街小巷,处处呈现各族群众和谐相处的生活场景,道不尽各族群众心手相连、守望相助的感人故事,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用真诚沐浴真诚、用心灵拥抱心灵。在这里,民族团结已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奏响了全市“民族团结一家亲”幸福和谐的主旋律。
和谐共融,舞动最炫民族风
“善良的动人的回族姑娘,一生的形象只撒在一个人的心上;善良的动人的回族姑娘,她是天地间最美的金凤凰……”一段段悠扬的歌声,从慈幼社区排练厅不时传出,这是活跃在城东区慈幼社区的一支模特文艺队,正在排练自编自导的民族服饰走秀,指导员马晓红是文艺队的领头雁,从动作到眼神教得都很认真。模特队员们分别来自回、汉、撒拉、藏、土等不同民族,她们中年龄最大的63岁、最小的4岁,都是社区的普通居民。她们热爱生活、崇尚艺术,每天都会准时到排练室“上班”,多次登上区市甚至省级大舞台,精彩展现民族文化魅力,谱写着民族团结的和谐乐章。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常态化过程中,我市继续加大创建工作的氛围营造,强化思想教育引导,不断增强“五个认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群众中牢牢扎根,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凝聚力,利用横幅标语、板报橱窗、街区LED屏、微信平台、手机APP等载体,编发民族团结宣传短语,用歌曲、舞蹈、花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事迹,在街道社区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为人人知晓、全民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打好了基础,夯实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根基。
彰显大爱,不是亲人胜亲人
提起陈风莲,社区居民们都会不由得竖大拇指,作为居委会主任的她,单位的事、同事的事、邻居的事,能做的事从不推诿,能帮的从不拒绝,用实际行动维护辖区各族居民和谐共处,与民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而陈风莲只是我市众多社区工作者不断加强服务的一个缩影,随着西宁市城镇化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进入城市,城市已经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舞台,而民族关系构建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内容。西宁市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发挥社区在民族关系构建中的堡垒作用,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观念,在工作中将管理与服务融入实际行动,发挥“街长”、街道“联防员”、社区“安全员”等作用,通过“问”“看”“查”等方式,大力宣传民族政策,充分发挥社区民族之家、“爱心热线”、老人日间照料室、文体活动室、民族宣传展览室等平台和场所作用,协调解决各族群众就业创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提升各族群众对社区大家庭的归属感,奠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石。
和睦共处,远亲不如近邻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和谐的邻里关系是居民生活的保障。在香格里拉社区就有这样几位民族团结好邻居,他们心地善良,经常在小区里巡逻,发现谁家需要帮助都会伸出援助之手,他们是香格里拉三期7号楼的朝鲜族居民李昌明和15号楼的藏族夫妇金勇和孔庆霞,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民族团结,为香格里拉社区民族之花永盛开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百姓身边先进人物的不断涌现,为我市增色添彩,汇聚发展正能量。近年来,西宁市各社区始终坚持以文化认同为方向,以文化建设为抓手,以“倾听、关注、承诺、服务”为理念,以“面对面,心贴心,用心服务每一天”为宗旨,以交往增进民族感情,以交流改善民族关系,以交融促进民族团结,悉心解决各族群众民生诉求,积极调动各族群众共同参与本土文化创造和继承,着力打造“幸福社区 幸福家”品牌,努力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形成了各族群众相融共生、和睦共处的优良传统,积淀了邻里守望、民风淳朴的区域内涵,积极推进政治立场坚定、民族关系融洽、文化认同感强和谐民族大家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