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一批民生项目 收获一片民生福祉
——西宁市“四个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取得新成效
来源:中共西宁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日期:2021-09-23 浏览量:
西宁市持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有力有序推动“四个一批”211项为民办实事项目顺利实施,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深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用力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充分彰显亲民有真感情、爱民有真措施、利民有真成效,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好乡村振兴“第一棒”。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作为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重点内容,以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三项工程”为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完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各级各类项目12项,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民技能培训等措施,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乡风文明、村民生活品质和村庄村容村貌有效提升。如,完成11013户农村居住条件改善、61个村环境综合整治。城中区实施水磨新村建设,大通县实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贷款项目,有效解决发展中资金短缺问题,湟源县实施美丽乡村、人饮改造、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项目,为乡村振兴打牢基础,湟中区积极推广全膜覆盖栽培技术,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促进增产增收。
实施重点民生项目,亮出为民惠民“关键招”。把坚持增进民生福祉、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作为党史学习教育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利完成深化政务服务改革、就业促进、文化惠民、便民通畅工程等为民惠民项目18项,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让广大群众从党史学习教育中获得更多便民利民、为民惠民的实惠。如,市级层面推进“一网通办”微改革,构建“一网办、马上办、就近办”的社保便民服务格局。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政策,助力企业稳岗留工,针对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搭建线上线下供需平台,畅通供需双方交流选择。建成西宁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交流中心,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城市新建桥梁6座、实施公交场站升级维护项目19项、更新城乡公交车辆440台、新开(优化)城市公交线路76条,城区公交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100%,城市居民每万人拥有公交车18.3标台,市民出行更加便捷高效、舒适安全。
始终坚持造福于民,激发为民服务“新动力”。把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完成造福于民的工程项目88项。以新建、改扩建幼儿园、义务教学基础设施,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政策,实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为发力点,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通过家庭医生签约“七进四送”活动等措施,使广大群众提供安全方便有效经济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全市建设5个中央厨房、20个爱老幸福食堂、50个农村老年之家,打造“15分钟”为老服务网络,有效破解养老服务难点、堵点及“一饭难求”问题。通过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3.5万套、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等项目,有效提升老旧小区居民生活品质。打造“12345”社会救助模式,搭建4级社会救助服务网,方便困难群众咨询求助,有效提升基层救助能力。
着力化解突出矛盾,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弘扬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根本宗旨,强化公仆意识、为民情怀,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员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揪心事、烦心事,用实际行动提高群众满意度。市级领导包保重点信访积案22件,成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6项,办结热线电话和网络邮箱反映的突出问题14件,所有事项办理情况第一时间回复,得到群众一致好评。持续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检查,重点加大冷链食品、外包装、工作环境的检疫消杀力度,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湟中区实施5个司法所升级改造项目,为群众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法律服务环境。城东区为59个村(居委会)配备法律顾问,提高群众维权意识,让群众在公平正义中获得更多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