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身边榜样” 凝聚奋进力量——光荣的党员
来源:西宁市委组织部 日期:2021-08-26 浏览量:
产业发展先行者 幸福生活领路人——苏生成
盛夏,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站在田梗上的湟中区共和镇苏尔吉村党支部书记苏生成细心查看着油麦菜长势,脸上洋溢着笑容,喃喃自语道“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勇挑重担带大家摆脱贫困。20年前,苏生成同样站在田埂上,想着如何带领群众摆脱贫困。望着村庄光照充足、空气洁净、水质优良等良好的自然条件,决定从种植产业方面入手,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到水利局找项目,到扶贫局要资金,到农业农村局要技术……凡是涉及农业、水利等项目的部门他都跑了个遍,项目要下来了,他天天守在施工现场,为保证施工进度,随时协调解决问题。在苏生成的积极奔走下,共和镇蔬菜种植联盟党建示范区露地蔬菜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实现了农资机具、种植技术、仓储平台、市场信息的完全共享,打出了全镇蔬菜产业发展的组合拳。“苏吉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建成了全县首家无公害蔬菜农药残留监测站,经过这些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村里大部分家庭都盖了新房、买了小车。”苏生成结合自己工作经验正在讲授题为《村级治理和农村发展经验》的专题党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靠得天独厚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在苏生成的带领下,苏尔吉村建成了集“赏田园风光、品农家美食、游宗卡巴母亲故居、开展农事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线路,并将村党支部打造成全省党组织生活共享阵地,成了小有名气的“明星”村,村民们不仅吃上了“蔬菜饭”,还吃上了“旅游饭”,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狠抓党建打造坚强战斗堡垒。“为了让身体不好的党员都能按时参加党支部的活动,扎西尼玛(苏生成藏语名)会自己去接他们;村里有什么大事,他总能想出办法,征求大家的意见,真的是又有想法、又讲民主!”提起苏生成,老党员罗延信忍不住地夸了起来。经过长期摸索实践,苏生成总结出了村级管理“五权两公开”工作法,村里所有重大事项从选题到决策,再到组织实施,都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进行,使党支部的意愿落实到村级事务管理全过程,同时,又把知情权、议事权、决策权、监督权交给群众,真正实现了“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的转变。苏尔吉村从一个落后的小山村一跃成为西宁地区的样板村,村党支部先后获得“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众多荣誉称号,提及这些,苏生成只是摆手一笑,“只有乡亲们的日子过得好了,我们的心里才能踏实!”
铁齿辩公理 铁肩担正义——董博俊
“走出部队,军人退伍不褪色,共产党员的红色本质永远不会变。”这是董博俊常说的一句话。青海立詹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董博俊退役后自主择业,毅然选择从事律师职业,成为了一名职业律师。践行宗旨,服务于民。军旅生涯和党的培养,锻造出他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政治品格。在董博俊眼里,每一个案件都是公平和正义的载体,都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论案件类型和大小,他都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坚持把党支部作为律所的“顶梁柱”和“主心骨”,以“党建立所、质量取胜”作为建所理念,积极健全完善律所党支部“工作在律所,奉献在基层”的新型服务机制,为基层群众提供“面对面、一对一”的免费法律援助,带头多次深入街道、社区、学校、厂矿企业开展“法律助力前行一帮一”活动,为基层群众提供面对面的法律宣传教育及咨询服务,架起服务群众的“连心桥”。2007年董博俊代理了一起农民工讨薪援助案,7名外省来青海打工的农民工在临近过年时要不到劳务费,董博俊积极为他们提供法律帮助,最后通过与发包方多次沟通、法院协调,赶在春节前将12万元劳务费交到了农民工手中。坚定信念,拼搏敬业。多年来,为了让法律体现出应有的公平正义,为了不辜负当事人的信任和依托,他总是早出晚归、废寝忘食,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曾在军营大熔炉里经受过艰苦训练、身体素质尚佳的董博俊晕倒在庭审现场,被紧急送往医院,忍着病痛折磨的他依旧伏在病床上会见当事人、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意见建议。他的敬业精神深深打动了同病室的室友,他们感慨地说“为像你这样敬业奉献的好律师点赞”。作为从军营走出来的律师,董博俊始终没有忘记部队的教育培养之恩,退役后的20多年里,为50余名退役军人免费提供了法律咨询,依法维护了退役军人的合法权益。热爱青海,对党忠诚、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积极担当尽责,如今60岁的董博俊依然怀揣着奉献社会、感恩党和国家的赤诚之心,奋斗在人生的“第二战场”上,依旧保持发扬着军人的坚毅品格和优良作风,坚守在青海高原法治建设一线。